2020年12月17日下午,2020年中国欧盟“梦想中欧”青少年艺术绘画展(陕西站)暨世界粮食日海报大赛优秀作品展在中国西部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隆重开幕。马耳他驻华大使馆大使卓嘉鹰、立陶宛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托马斯�伊万那斯卡斯、匈牙利驻华使馆前副大使纳吉高博、《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纳吉麟、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关荷、原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孙建宁、人民艺术家貟恩凤、陕西省妇联二级巡视员陈小江、陕西省友协专职副会长曹辉、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程建设、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纲、西安市科协副主席王晓红、陕西省妇联执委刘小翠、碑林区教育局局长冯洁、碑林区教育局副局长邓铿、建行大学西北学院常务副院长姚继君、建行大学陕西省分行分校副校长张珂、陕西省妇联联络部部长吴社梅、陕西省委外办行政处副处长侯高山、陕西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处副处长赵建明、西安市科协国际部部长严超、西安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四级调研员杨江涛、西安交大科教院院长李成福、西安交大博物馆副馆长龙跃、原陕西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西安市书协主席、省书协副主席石瑞芳、西安设计联合会会长陆长德、缤纷鸟美术教育董事长杜丽萍、缤纷鸟美术教育总裁杨新武、《世界中国》杂志社陕西特约记者李文化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参加此次开幕式的还有交大附小“名校+”各成员校的师生代表以及此次书画展的优秀小画家。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表达了对画展开幕的祝贺。他说道,2020年的疫情给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欧盟国家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的绘画交流活动并没有因此中断,为此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十分期待看到孩子们的作品,了解孩子们心目中欧洲的样子。
全国友协副会长、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希奎先生也通过视频对2020年欧盟“梦想中欧”青少年画展在西安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马耳他驻华大使卓嘉鹰在致辞中表达了对画展内容的赞许。卓嘉鹰先生说,他关注到有很多作品的主题是关于环境污染的,展现了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海洋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显然,这些孩子在思考未来。在这一点上,不管他们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他们是团结的,他们都有同样的梦想。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程建设在画展开幕式上致辞。他提到,附小近几年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组织开展了许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的学生活动,今天能够有幸承办此次画展,作为交通大学也深感荣幸。随着时代发展,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已经成为主旋律,这就要求未来青年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开阔的视野,带着文化交流的延续与文化传承的火种,用一个个生动的绘画作品向世界展示“风从东方来”的气魄,一次次精诚的文化交流让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谊深厚长久。
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关荷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说道这里展出的作品积极向上,充分表现出青少年的节粮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表达着孩子们内心对中欧文明的多元诠释。
省妇联的二级巡视员陈小江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说道,本次中国欧盟“梦想中欧”青少年绘画展陕西站的举办,也是省妇联在推动陕西与欧盟各国青少年人文交流所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意义非凡。她呼吁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个机构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打造陕西与世界各国地区妇女儿童交流合作的驿站。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作为陕西站承办单位,校长雷玲在开幕式上致辞。雷校长首先向为本次画展顺利举办给予大力支持的欧盟驻华代表团、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陕西省妇联、西安交通大学、建行大学西本学院等相关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一直以来,交大附小坚持素质教育及开放办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雷玲校长介绍了交大附小作为陕西站的承办单位为画展做出的努力,同时她也提出了对画展的未来期望,相信各国小画家们拿起画笔,用他们饱满的创作热情,去展现自己对中欧文明的理解。致辞后,雷玲校长为与会嘉宾赠送了学生书画作品。
“梦想中欧”属于欧盟对华外交政策中的人文交流项目活动,绘画展自2011年起已成功在欧盟以及北京、天津、深圳、长春、烟台等地举办了九届,该活动旨在以画为媒,以画会友,用绘画展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让他们尽情抒发对和平友好世界的向往。此次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及西安交大附小金辉分校承办的陕西站画展共分为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科技生活、国际交流四个板块,展览将历时数月,欧盟国家青少年参展作品165幅及中国其他省市地区青少年作品90幅,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名校+”展出作品345件。我校二年级学生钱子谦作品《牛娃》入选2020中国欧盟“梦想中欧”青少年书画展优秀作品台历。
持续近四个月的2020中国欧盟“梦想中欧”青少年绘画展(陕西站)将会进一步提升少儿美术教育内涵,搭建青少年儿童对话交流的国际平台,促进中国与欧盟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相信孩子们用画笔把这份中欧友谊变得更加真切,孩子们的艺术之梦将在中国西部创新港再一次杨帆远航!
文字:孟静暄
图片:梁力佩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导处